跟著陸客遊歐洲:一個德國人臥底陸客團13天的貼身紀錄

 

 

【文案】

 

  就是要爆買!是被強迫購物還是強國人民族本性?
  什麼?單身男子消費力不足不能報團?
  參團到歐洲旅遊,先繳30萬人民幣給政府當押金以防跳機?
  在世界各處狂刷存在感的陸客,到歐洲到底要看什麼?
  陸客大軍壓陣,優雅成性的歐洲人該如何接招?
  
  2007年秋天,雷克踏上一條最遙遠的回家之路,他計畫從北京徒步走回德國。雖然最後並未完成這趟壯舉,但卻加深了他與中國的不解之緣。這次,他將目標放在足跡踏遍世界各大景點、走到哪裡都是焦點的「陸客團」上,藉由實際參與一團從德國玩到法國的中國旅行團,來紀錄他們出遊的公式與潛規則。
  
  中文流利的雷克在這趟13天的旅程中,接觸到中國遊客對於外國文化最直接的想法,以及歐洲人因應這些特別有消費能力的遊客所產生的「待客之道」。從《徒步中國》的旅人到這次的觀光旅行團,他不再是以外來客做為一個觀察者,而是盡力讓自己成為他們的一員,感受團員的每一個興奮、驚訝、失望,還有一些不公平的對待……

 

(圖文引自博客來)

 


 

連續看完同一作者的兩部有關中國的紀實文學,先來說說個人認為更具閱讀價值的《跟著陸客遊歐洲》。

 

本書"從旁觀察異國文化"的撰文立意,頗吸引個人的閱讀興趣。書的主軸就是觀察陸客,不管是同遊歐洲時的近身從旁觀察,抑或是行程結束後作者的後續"追蹤",書中的內容概括呈現了陸客出國在外以及歸國之後的思維行動。這個出發點,讓本書在以中國為題的創作文類中,頗為獨樹一幟。不能說是一本很深入的社會紀實觀察,但讀者確實能從書中獲得新知。而此書之所以讓個人覺得較另一本相關姊妹作《徒步中國》更具閱讀價值,是在於它同時也讓個人認知到自己旅陸時的觀察盲點。

 

略述一下書中值得提及的亮點。

 

作者身為一個外籍人士,因有在中國的生活經驗,所以對於中國與台灣的關係有正確的理解。也因為曾在中國生活過兩年,作者對中國的某些現況有點自己的觀察。不過他在書中卻以平直的陳述方式,不帶個人批判色彩地描述中國人民對於中國"任何無法解釋的事情"的通用態度。雖未明說,但作者的觀點卻不言自明。

 

「為什麼中國有升月計畫和全世界最快的電腦之一,但依然認為轉型成為真正的法治國家還不是時候?」—「沒辦法。」

 

「為什麼整個國家的統治者雖然自稱是共產主義者,但卻個個私底下積累了私產無數?」—「也沒辦法。」....

 

個人總是對不帶過多作者主觀色彩的事實陳述有好感。作者不須給讀者下指導棋,讀者自有評斷。而諸如此類的中國現態描述,可讓讀者對中國現勢稍有理解;依其行文的語氣,又可對作者的態度有一更深層的認識。

 

至於作者對於上海虹橋車站的觀點,對個人而言,也很有趣。

 

他陳述了大陸的火車站,"人們到月台僅為了上下車,這個時間以外月台都是空"的事實。也述說了上海車站有如機場的震撼體驗。確實,在大陸行走,貧富差距很明顯。有些現況,自己旅陸時也有所見聞。而外國人的觀察,往往又比身為同文同種的個人的觀察,更見敏銳。也及於此,就個人而言,除了可在書中讀得關於中國社會的觀察,也看到了自己曾到當地,曾經的"所見所聞",卻"視而不見"的盲點。這是個人覺得本書最有價值之處。

 

有別於《徒步中國》,作者在旅程結束後,又有後續追蹤。他陸續再回訪幾名團員,了解他們回歸正常後的生活。在這一部分,讀者可以更進一步一窺中國人的日常生活。他們各自的人生問題、對中國社會主義(或是習近平)的信仰、對中國現世既理解又"馴化"接受的「沒辦法」心態...等等等等,讀者從旁閱讀,也更清楚。而即使這些團員都出了國見識過了先進的歐洲,明白了中國的短處,然在根深柢固的思想上,他們仍是有點「我們最幸福」的感覺。當然中國人民的"幸福感"程度未像北韓人民那般,但在中國,確實有這種主流的傾向、氛圍。(或許是作者的"抽樣"問題?但個人確實也認為,中國民眾少有超脫的自由思想。不過,這也可能是個人的"抽樣"問題。。。)

 

思想體系的建立,非一朝一夕可成,亦非一朝一夕可毀。陸客或深知政府把百姓當傻瓜,或根本無知、對問題視而不見。只是對此,他們的反應一同,都是:"呵,政治總是很複雜的嘛!"

 

總之,在《跟著陸客遊歐洲》一書中,作者才開始透過第三方的事實陳述,清楚展現他曾留學北京、在中國生活二年的體悟觀察。而對個人而言,就是這個部分才讓本書相較於另一本姊妹作,更具有閱讀的價值。足以提供讀者更多的思考點,觀察面也較為深入。堪稱為讀者的"世界之窗"。

 

 

 

 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報導文學 中國觀察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aulivre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