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見:十年中國的見與思

 

【內容簡介】

 

    《看見》是央視知名主持人柴靜,從事媒體十年對中國社會的觀察與省思,是柴靜個人成長的記錄,也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。

  柴靜以新聞工作者透澈觀察與內省、自然沉靜的筆調,引領讀者思考中國近年面臨的種種社會問題,不論是工業汙染、違法徵地、家庭暴力,或是同性戀議題,在在都考驗著社會的矛盾與衝突。

  身為媒體人,柴靜清楚知道自己的出發點,也知道目的地,生活不能糊裡糊塗、隨聲附和,而是要從蒙昧中睜開眼,獨立思考、勇於質疑而不輕言放棄,堅定探索事情背後隱藏的真相。

  「這本書中,我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,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,在大量的新聞報導裡,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,因為工作原因,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。」
──柴靜

 

(圖文:博客來)


 

喜愛指數:★★★★★-(書名看起來很硬,但內容很柔軟!)

 

閱讀重點:各類社會事件思考深度、柴靜個人專業成長養成、柴靜職涯心路歷程

 

紀實文學,算是個人的偏愛文類,不會特意找來看,但每每看完,想推薦的書籍多屬此類。此書是柴靜在做以類似「深入報導」為題材的節目時,她個人甚有感觸的事件匯集。有她採訪SARS期間大陸的防疫傷亡情況、有某城鎮數名學童陸續吞農藥自殺的"邪案",有她探訪故鄉山西空氣汙染的深入報導(我想這也是她會製作《穹頂之下》的起源),有監獄女重刑犯的案由內幕、有戒毒所將戒毒女販賣下海事,還有唐山大地震相關報導...

 

從顯見的案件本身,讀者可以一窺"神秘"大陸深埋的一些現象,對每一事件,不看表面,而跟著柴靜一層一層挖掘出血淚的內裡。讀者可以藉此,磨礪自己看事情的深度及廣度。而從隱含的事件脈絡及柴靜本人的觀察角度、邏輯思索,讀者更可以探知她的自我成長、學習過程。這是就本書的思想深度而言,也是個人覺得本書最好看之處。可以看出柴靜很坦誠,她自剖的很徹底,每一個案件帶給她的反思、她自己的思維辯證過程,她都披露的清清楚楚,像記日記般記錄自己的心聲。讀者在看案件本身,必然自有定見,再看柴靜自己剖析的思路歷程,讀者自己的思維也可與之參照、應對、學習。她沒有為每一個事件下一個定論註腳,某種程度似以「開放式結局」的面貌呈現,餘音渺渺,卻更引人繼續深思,這是個人覺得此書高明、值得推薦之處。

 

另外,書中可以看得到,她由於職業關係,嚴格訓練要求自己視事角度要深且廣的成長過程。她如實記下個人的辛勤努力、職涯危機,以及在現實與理想間的擺盪掙扎;也將其職業導師(或同仁)如何帶領她、督促她,而她自己又如何一步步要求自己成長到更專業的心路過程,一一記錄。讀者可以看到,柴靜在不斷的徬徨中,如何找到自己的路,一個有志之士如何在現實及理想的夾縫間,找出自己真正想要追尋的依歸。不是說教式的口吻,也沒有正兒八經的如何端坐學習、讀書上進,柴靜用一個個事件,串起自己一段段的成長歲月,連接自己每個「打破再重建」的思維建立過程,再感知了周遭長官、同事以及家人對她的提攜及寬容。平舖直述、理性紀實,一般日常對話,一般日常工作相處,卻呈現出有深度、不一般的思想層面,同時也奇異地讓讀者在了解案件內幕後,潸然淚下。筆觸冷靜不煽情,但個人看完多個案件後,不是爆淚、抽咽,就是淚忍住了,但涕泗橫溢...

 

提一點小吐槽。柴靜長的不錯,在現實生活中想必也多享美女待遇。所以她字裡行間中,總或多或少寫到周遭一堆男同事對她的好...在書中也藉由暴露她自身缺點,而轉述了別人稱讚她美貌云云。不過有腦的人,轉述的方式也是有技巧的,會讓讀者知道她是美女、有點自戀,但不致反感。不論其他,個人認為她努力做個有腦美女、努力充實自己、不斷砥礪要求自己前進的動力及好勝態度,還有勇於自省及改進的勇氣,非常值得學習!功成名就不是單靠外貌,她力圖證明自己的涵養及真才實學。好看,誠心推薦!

 

節錄:

 

「念起即覺,覺已不隨。」(人是不能清空自己的情緒判斷的,但要有個戒備,念頭起來要能覺察,覺察之後你就不會跟隨它。)

 

「交給那個叫柴靜的人,不要把她勒得那麼緊,不要鞭策她,也不要控制她,讓她去。」

 

「太固執於一個戒條,覺得記者就應該怎麼樣,非要誇張,或者非要掩飾,都是一種姿態,是一種對自己的過於在意。」

 

「人類只是個概念,一代一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,這輩子決定你悲歡的就是你身邊的幾個人。」

 

「不要去聽那些聲音,你唯一需要關心的就是讓自己強大起來。...做不到更好了,但是,還是要做個樣子出來給將來的人看──你要是比我還差,你就別幹這行了。」

 

「誰都可以做選擇,區別在於你的選擇是不是有價值。」

 

「哪兒有什麼勝利可言,挺住意味著一切。」──里爾克

 

「你必須退讓的時候,就必須退讓。但在你必須選擇機會前進的時候,必須前進。這是一種火候的拿捏,需要對自己的終極目標非常清醒,非常冷靜。你非常清楚知道你的靶子在哪兒,退到一環,甚至脫靶都沒有關係。環境需要你脫靶的時候,你可以脫靶,這就是運作的策略,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標。那是墮落。」  「不要墮落。」

 

 

 

延伸觀賞:

 

《看見》一書裡,柴靜本人以她的童年生活為視角,有感於故鄉山西空氣與生活品質的日益崩壞改變...
個人推測,才由此衍生了《穹頂之下》這部發人深省、名噪一時的紀錄片。(個人是先看其書,再看該片)

 

《穹頂之下》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gEpruEOrFg

 

其實片子講述的話題很肅穆,討論的概念也很深,不過製作團隊將深刻的慨念,以深入淺出的方式,讓一般民眾透過動畫,了解霾害對人類健康影響的急切危迫性;再透過各地明查暗訪、各國對比相較,讓閱眾了解霾害的嚴重性、及如何改善會更好。維持《看見》一書的相同理念,此片同樣也是讓人長知識的載體。


看完片子,不難了解該片為何遭禁播。她膽大地呈現各項事證,意圖「指出」中國之所以碳排放量高居不下的原因及黑幕。造假、管理疏失及執法缺失,顯而易見,不需闡述點明,閱眾自己有眼睛。官商相護的執法思維,由石化行業主導空氣排放標準以及石油質量標準,那種「校長兼撞鐘」的詭異制度,道理冠冕堂皇,但孰是孰非,閱眾心中自有一把尺。她在片中也透露了環保部門人士參與相關立法時,少有說話權、只能被中石化企業牽著走的無奈。但在對比幾個國家的改善措施時,中國人民的應變之道,實在讓人無法不發出無奈的爆笑聲。頂級黑色幽默,呵!

 

個人蠻喜歡她的述說風格,流利清楚、表達清晰,將可能困難的概念輕鬆傳遞,講述方式易讓人接受、感同身受,不過可以察覺,她在書中提及的自己該檢討的主持風格的缺點,她還是沒完全改過來。(她真的是很誠實)

 

片子很長,近2個小時,蠻好看的,以人文為出發點,塞進了數據、科學研究事證及人體受苦的案例,各相關行業的實地訪談,也有參照學習各國如何改善的各項措施及成果。起承轉合,有爆笑點,有無奈處,不插科打諢,也不悲觀黑暗。傳達的是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」的行動力,以及「一個人可以做出的一點點事情,就可以為周遭環境帶來改變」的積極正面。(個人很喜歡她從書裡及紀錄片裡,透出的人格特質。)


「我要做的事,就在此時,就在此地,就是此身!」(看完心中激昂彭湃,也想為世界盡點小小的努力。)

 

我想,她很努力經營自己,很有記者擔負社會責任的自覺,令人激賞!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beaulivre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