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禧: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

 

揭露慈禧太后一生的謎團 重新看待改變近代中國的關鍵五十年


  ◎考據大量珍貴史料,包括宮廷諭旨、核心人物日記信件、外國皇室檔案、外交文件,以及當事人的回憶證言,還原慈禧執政的真實面貌,重新評論慈禧的功與過,是理解近代中國的傑作!

 
  是誰,廢除了折磨中國婦女千年的「三寸金蓮」、鼓勵女子接受教育?
  是誰,創建現代化海關、發展國際貿易、建造鐵路,帶領中國邁入工業化的開端?
  是誰,引進西方教育、建立外交官制度、實行新聞自由、推動君主立憲,揭開中國現代化序幕?
  為什麼西方人曾將慈禧比作「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」,認為她是歷史上偉大的女性統治者之一?

  「這本書並不是要把慈禧寫成一個聖人,她不是聖人,也不是一個邪惡的人,她是一個活生生的人。作為一個巨大帝國的至高統治者,她當然雙手有鮮血。慈禧之前什麼都沒有的,她開始把這些東西一件件引進來,而且走得比現在這些領導人都遠。」──張戎

  1852年春天,一位十六歲的女孩在為皇上挑選后妃的全國「選秀」中被選上,入宮不到十年,她發動宮廷政變,一躍成為中國的實際統治者,掌握全世界近三分之一人口的命運達數十年,直到生命的最後。她,就是慈禧皇太后。

  史家說慈禧干預朝政、禍國殃民,卻不知道在中國男人專政的舞台上,慈禧獨有過去帝王沒有的智慧與能力──她意識到,那是個全球化初始的年代,不想落於人後,唯一之道就是奮發圖強,躋身現代文明的世界,由此,慈禧揭開了現代中國的序幕。

  她開闢國家需要的財源,歲收是乾隆鼎盛時期的兩倍;大膽任用外籍人士,設置現代化海關;首設培育翻譯人才的「同文館」,更增加理工科學的學習項目,最終廢除科舉制度。慈禧不僅開了派留學生、派駐外使節的先河,還系統地派政府官員出國考察,為此制定了《出洋遊歷章程》,後世學者稱為「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舉」。至今仍為中國國民經濟大動脈的京漢鐵路,是慈禧的決策;她並以獨到的見解面對俄國、日本、法國的侵略。在光緒皇帝主持簽訂馬關條約時,只有慈禧一人主張拒絕日本的條件。

  站在保護傳統與改革浪潮的交會點,決策格外需要過人的勇氣與判斷力,而身為一個女子,慈禧更必須展現高人一等的政治手腕,以得眾信服。本書深度刻畫世人未知的慈禧一生,包括她的失誤與過錯,愛情與日常生活。本書不僅還給她一個公道,也為中國變法求強的歷史時刻,留下無可取代的珍貴紀錄。

 

(圖文:博客來)


 

 

會寫出心得文來,就代表此書是值得閱讀、值得花時間寫文推薦的書籍,所以,就不再費事特別標明喜愛指數了。

 

老實說,個人不愛歷史,從讀書時就討厭需要死背的歷史,但對於偉人(或名人)之所以成為傳奇的原因,有些時候確實會有想探知的興趣。而慈禧,自古以來,就是一個極引爭議,但又有一大堆學者前仆後繼,投入研究的傳奇人物。

 

閱讀此書,可以明顯看出作者意欲為慈禧平反的寫作心態;不過她著意翻找歷史證據、各相關國家的國家文庫檔案、清宮內幕檔案,即使作者心態可見偏頗(某些事例,詮釋的角度確實也可以從另一方來檢視...),但佐以史實例證後,不會導致讀者反感。動人的是,讀者可以在書中,讀到有血有肉的慈禧;有別於一般既定印象裡,慈禧抓權、貪財、目光短淺,事實上(依此書所述),慈禧心心念念為的是華夏中華,變法是她起的頭、力推的,甚至不惜削弱自己的專制權力;把光緒牢牢把持在身邊也是其來有自;當然,她到後期確實蠻愛權的,但前期她的攝政,根據書上所說,是有其考量的,且據官方及民間史料記載,她的掌政,可謂是「政躬人和」、廣受臣民愛戴的。她犯了錯,也會自知理虧,坦承犯錯並設法彌補。比如說引發八國聯軍、比如說賜死珍妃。

 

以下略作書摘,稍敘一下慈禧其人的個性面向。

 

「外國之生事與否,總視中國之能否自強為定準。」這是當時一些與中國關係親近之外國人士,為「更新」老舊的中國,而提出一些中國需革新的建言時,慈禧的評語。或者他們真是為中國好,也或者英、美他們各自打算從這些建言中獲利,然相對於一干名臣如恭親王弈訢等,對此些建言的態度及語氣忿忿不平;慈禧自己深知老舊的中國機器確實需要更新、需要進步,她看清局勢,不會因為外人可能另有目地的建言、直言尖銳的建議為忤。上位者的識見、關注大方向的目標導向,不會在意旁支末節。

 

趁太平天國起義之機,俄國欲強佔新疆。崇厚簽了一個讓中國吃虧的讓地條約,慈禧派曾紀澤去重新談判。她下達談判底線、隨時與曾用電報密切聯繫、及時下指導棋,結果,根據英國時任駐彼得堡大使Lord Defferin的評價,「中國迫使俄國做了件它從來沒做過的事:把它已經吞噬的領土又吐了出來。」

 

慈禧也善"兩面"手法。當她引發八國聯軍,她仍深知必須保護駐在中國的各國外交人士安全。她既要嚇唬洋人,又要保護他們。她一方面派兵去維護使館區人群聚集之處,一方面把義和團派到使館區另一方人潮已經疏散之處攻擊;連攻擊外國人的砲彈,據當時駐中使節夫人的日記寫道:「一開始飛彈都打得很高...調整了標尺,有幾顆砲彈會打中房屋,但立刻,中國人的手好像被止住,沒有一次他們連續打下去,打塌一座房屋、或一堵牆。」當然使節夫人認為是上帝保護了他們,而作者挖出了慈禧兩面手法的內情。

 

慈禧不怒而威,但也善於贏得人心與忠誠(書中有許多事例,作者非空口說白話)。犯錯的不過於追究,或者冷一冷他;有功的必定賞賜豐厚,讓受賞受罰者,都知道自己做對、做錯在哪。慈禧她帶的是人心,人民視她為帝國的保障,有她在,一切就安穩;八國聯軍時她出逃,有官自願(由其遺留日記顯示)領軍往另一方向引開聯軍「以做疑兵」。亦有不少家庭在家中挖坑,闔家殉國。(這裡作者暗示因慈禧出走,故而忠心的他們決定殉國;但個人覺得也可從另一方面來解讀,這些人單純就是畏死。)

 

八國聯軍後的辛丑條約讓中國身負巨額賠款。收了幾年,美國後來主動提議後續未收的賠款,讓中國轉為教育用,因此,清華大學得以誕生,庚款獎學金也讓中國得以將一大批優秀學子,派往美國受教育。(看到這裡,個人其實很感動,即使僅是一些史料的呈現,讀者仍可以從中看到一些人物、國家的至情至性。)其實,慈禧讓中國因八國聯軍身負賠款,她自知未加管束義和團,她是有罪的(但據史料,她沒有到"放任"的程度),故以戰後,她就想方設法提高關稅,盡力讓「羊毛出在羊身上」。這方面一直有外國友人、任職於清朝海關、協助清朝收取大量關稅的赫德,居中協調各國同意清朝提高關稅(早在此之前,慈禧早有意提高關稅,然李鴻章交涉各國未果),讓清朝每年年收的關稅額,恰可應付(而不必再多補鉅額)每年交付各國的賠款。個人的歷史不算好,對赫德此人無特別印象,但此書挖出好些外國友人對中國的善舉、義助,真心讓人感動。

 

 

凡此種種,作者在書中依編年史的方式,順著年代、那年的大小事,一頁頁的講著歷史「故事」。很多慈禧的行為、舉措,作者皆有從四面八方各相關旁人(歷史名人、隨身女官、大小太監)的日記剳記中,找出每一個人對同一件事各自的角度、心態、觀點相佐;也有作者自己的臆度(較少,且從善意推想)。對個人而言,儘管此書探討的議題「正經」,考據的態度「嚴肅」,敘事的語氣也「嚴謹」,但它不僅僅是呈現史料的歷史書,絕對是「立體的」歷史「故事書」。讀者也會有如讀小說般,看盡各個人物面貌個性,有別的是,本書看到的俱是歷史名人(弈訢、李鴻章、張之洞、珍妃、光緒···),俱是如假包換的「真」性情。看到最後慈禧離世前、對清朝的安排,個人滴了幾滴淚。老話一句,「不爆梗」,只能說,即使作者是以善意的角度忖度慈禧所留「最後一手」的本意,講求實證的讀者如我,也絕對願意買帳。而即使立場算是"偏頗"的作者,其最後為慈禧下的評語,讀者也絕對不會不同意。

 

不愛歷史的讀者如我都願意推薦,升大學的學生一定要看,讓人長知識的好書,讓讀者可從另一面向觀看史事的讀物,個人誠心推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beaulivre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