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路:高速中國裡的低速人生



      在中國,條條大路通……?
  有誰曾匍匐三載,目睹中國式高速公路的誕生記?它亮麗的光彩背後有哪些啼笑皆非,辛酸無語?
  而這些底層中國人,為何難以踏上國家的通衢大道?

  當我們驅車快速駛過一條條高速公路時,無人知道它曾經發生的、它幕後掩藏的種種不為人知的故事。為了弄清楚中國的高速公路到底如何築成,作者潛伏在沈從文故鄉某條高速公路的建築工地達三年之久,他終於覓到了答案,但這答案荒誕而慘烈,讓他百感交集……

  在短短十幾年之內,一條條光鮮亮麗、風馳電掣的高速公路在中國廣袤土地上肆意擴展、無限延伸、編織成網,總里程已經達十萬公里,為全球之冠(美國接近九萬公里)。這種規模和速度是人類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罕見奇景。對中國政府而言,這也是黨的偉大業績、燦爛的現代化榮光的證明。然而沒有人知道這些大路背後的意志、迷戀、邏輯、敘事和生命——在中國,這條「大路」既是問題的原點,竟也是答案本身。

  是的,這條中國式高速公路摧枯拉朽般地成長,與此同時,伴隨著各種頻繁發生的工安事件、抗爭、起義、上訪、黑幫介入、甚至是死亡:「媽的,修高速公路就跟打仗似的,動不動就搞死人。」

  伴隨著產業鏈條上自上而下的層層盤剝和壓榨:「發大財的人是你們這些搞工程的人,你們吃肉,我跟著喝湯唄。」

  伴隨著不同利益方之間的應酬和博弈:「此次衝突屬於大水沖了龍王廟——一家人不識一家人的人民內部矛盾,現在穩定壓倒一切,咱們私了吧。」

  伴隨著建築品質的偷梁換柱和形形色色的公關:「據說那個電話是從北京打來的,他媽的真沒想到小小的十九標,竟然有這麼牛的關係!」

  也伴隨著修路者背井離鄉的無奈、發生在底層的戀愛、性和娛樂:「可不是嘛,有句話這麼說的,『民工們去橋頭堡,項目部往市裡跑,領導們把二奶包』。」

  更伴隨著山河、歷史和文化破壞殆盡:「這筆巨額的賠償金究竟出自何處?」他笑了笑,回答我說:「那還不是國家買單!」

  並非所有人都能分享中國的高速增長。作者潛伏現場三年之久,與這些底層築路者共同呼吸,才悲哀地發現,中國的現代化榮光更多的是建築在這些底層人生之上的政績。大部分農民工隨著一條條路輾轉多地,他們卑微的夢想被無情地拋棄或被「大路」快速碾過,他們無力踏上國家的通衢大道。

  事實上,當高速發展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題,幾乎沒有人能置身其外:外來者與本地人,城裡人與鄉下人,勞心者與勞力者,權勢者和無權者,既得利益者和被侮辱被損害的人……他們雖然彼此對立,各走一邊,卻不得不共同向前。沒有人能和這條「大路」背道而馳,逃脫它定制的軌跡、方向和速度。

  作者既是作家,也是紀錄片導演,他同時用筆和鏡頭原汁原味地記錄,翻開本書,濃厚飽滿的氣息就撲面而來。這部具有獨特風格的創意報導文本,某種意義上,也是Peter Hessler《尋路中國》的「高速公路版」或「電影紀實版」。


(圖文:博客來)



本書作者其實是紀錄片導演,這本書,算是他拍攝紀錄片的「副產品」。但如同他在書中所說,「影像」與「文字」只是兩種不同的載體,在他拍攝時遇到無法訴諸於影像的「實情」,他就用文字去補足它。兩種工具,都是他用來表達「他所想表達」的媒介。


正如文案所述,本書作者在眼見中國邁向急速發展的時代,全球大眾皆聚焦於中國的迅極繁盛,他卻想關注「中國高速發展下的個體尊嚴與生存境遇」。


常看大陸文學作品,浸淫於那些簡單美好的邊疆(異域)生活描述、或古或今或玄幻或想像的原創小說,讀者很容易會深陷在那股美好(或許是表面上)的「中國氣氛」中。但其實個人的閱讀喜好,較偏向實際觀察、用事實說話的「紀實文學」作品。柴靜的《看見》是一例,此書亦同。 


「中國的玫瑰色光暈效應」,對個人來說,還是存在的。但是只要你走過大陸,那怕是只一回,那怕是只在第一線城市晃過一圈,它的光圈效應,便會褪色不少。當你看過連大城市的某些基礎建設都名不符實時,你就不會對城鄉荒野的「基礎」建設程度,大驚小怪。在實際生活裡所遇之人的「文化水平」,城市、鄉村同論,也會不斷提醒你:原創作品中的文明、風雅、高尚,在現實中確實是存在的,但絕不是全部;小說的虛構世界與現實世界,終歸不可一概而論。


話題有點扯遠了。只是過去初踏中國時,所感受到的「文化衝擊」、當時那種驚詫感,至今難忘。


說回本書。本書作者跟著築路工程人員,踏上工程第一線,與施工方職員同住宿色、混入民工群與之打成一片,全方位的拍攝、觀察中國在高速發展時,那些實際做著「奠基」工作的民工,的生活實況。如同書中所說,如果你只看到一條寬闊平坦的高速道路建成,開車馳騁其上,坐視周遭平凡無奇的風景往後掠過,你不會有什麼特殊感想,「還不是又是一條大路建成了嘛」,沒甚麼大不了的。可是當你跟著作者的視角、跟著他的紀實攝影機深入民工群,你會發現,民工的生存環境之惡劣。他們住的是臨時搭建的窩棚宿舍;不論是炎熱天、酷寒天,都得不斷打樁、灌漿;除了常常拿不到應得工資之外,工程一旦出現「變異」,工人還有可能被苛扣因工程「出包」所導致的額外支出。第一線民工往往是冒著生命危險施工,骨折、身殘都是家常便飯;但對於後頭的大老闆而言,「工程狀況有異」,就意味著可能會有大筆的經費入帳——工程公司可以依約,向發包的政府方提出額外的施工鉅款...簡言之,開發高速公路所帶來的一切價值、便利、好處,都由外地人、當權者、城市人所享受;而構建工程所伴隨而來的一切艱辛、危難、損失,統由底層民工與當地居民,概括承擔。


在書中,你可以看到「中國式關係」如何運作;可以看到民工們的生活慘況(工程出現糾紛,民工有可能遭受公家工務單位招來黑道圍毆砍殺...事後,由「國家」粉飾太平);可以看到因高速公路擴建、周遭被徵地的民眾,是如何「弱勢地」被動承受所有苦果;也可以看到民工們如何苦中作樂。讀者會知道,在大陸修建一條高速道路,「關係」該如何擺平,「利益」該如何均分。「在中國,沒有關係,是修不成一條道路的。」搞工程的,一定得會「關係管理」。「公關」一定得做好;實質面的施工品質,反而是次要的。從這點足以說明,為何中國會頻頻出現「豆腐渣」工程,為何到處都有「樓脆脆」、「橋脆脆」。


個人喜歡作者在陳述事件時一貫的「outsider」口吻,沒有什麼個人情緒,所以儘管淚點很低的讀者如我,也一直是能很平靜地、跟著導演如同旁觀者般,「覷了這一段發生在中國的紅塵」。不知道個人倘之後看了紀錄片,會不會流淚、或因之激動,因為作者自己在受訪時,就坦承曾有幾個當下,儘管他是局外人,他卻幾度想放下攝影機,幫民工打回去,「他們(工程方or官方)實在是太欺負人了!」...儘管他自己有時也被憤怒群眾當作「官方」,而被追打的狼狽無所遁逃...


依作者受訪時所言,在中國,底層的人活得不像人。「這方面,臺灣處理得比較好。」反觀臺灣,「搞工程也得搞好關係」的情況一定也會有,也一定有類同的底層人民生活境況,但是,臺灣的民主法治,終歸是較「透明」些,終歸是較可以信賴的吧?


這是一本知識分子對現代社會反思的紀實著作。「增廣見聞」、「開拓眼界」是好書必不可少的功能(此書獲選2014開卷好書);讀完後,局外人的反思、感悟,是「入了寶山」、所得卻「因人而異」的寶藏。至於,讀者藉由身在現場的知識分子視角,來攫取整體事件的「綜觀全景」,則是閱讀此書的「額外紅利」了。


終歸一句,值得閱讀的好書,推!









arrow
arrow

    beaulivre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